欢迎光临盈思拓科技网站,服务热线:18600717106 / 17710506869
m
当前位置:
产品搜索
频域热反射显微测量系统(FDTR)
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9-16 13:48    
频域热反射显微测量系统(FDTR)

标题:通过光学卓越重新定义热性能分析——频域热反射显微镜
盈思拓科技

InFocus κ FDTR是日本ScienceEdge公司推出的一款频域热反射显微镜,基于创新的频域热反射显微镜技术(FDTR),可精准测量薄膜、微结构的热导率等热学性质并观测其分布状态。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:通过光学系统将激光光斑尺寸缩小至接近衍射极限,且能精确调控照射位置。通过圆柱坐标系下的三维热扩散模型进行定量分析,该系统可实现各向异性热导率的评估。此外,微小激光光斑还可用于单个微小颗粒(如散热填料)的热学特性评估。

       

设备特点
•微尺度热导率精确测量:无论是薄膜、微粒(如18 μm单晶氧化铝颗粒)还是各向异性材料(如La5Ca6CuzO41单晶),它都能准确测量材料的热导率。
•热边界传导量化:精准测定深层界面热传导性能,例如比较物理气相沉积(PVD)与溅射法制备的金薄膜界面传导差异(TBC分别为138.0 MW/m²·K与306.5 MW/m²·K)。 
•三维热扩散建模:通过激光扫描与光束偏移技术,同步分析面内与面外热导率,揭示材料各向异性特性。 
•高效数据采集:单次相位曲线测量仅需10分钟,支持从低频到高频(10 kHz–100 kHz)的宽频段扫描。




设备参数


应用领域
•薄膜及颗粒的热导率测量 
•各向异性材料的热导率测量 
•界面热导(薄膜间或薄膜与基底间) 
•热物理性质的微区Mapping测量

测试数据
☑ 薄膜材料分析
对四种不同Sn含量的非晶GeSn薄膜(厚度约100 nm)的测试表明,热导率随锡含量增加而下降(0.44–0.55 W/m·K)。
(或可替代:对四种非晶态GeSn薄膜的导热性能进行了研究,每种薄膜厚度约为100 nm,均在硅基板上沉积,并具有不同浓度的锡。结果表明,随着锡含量的增加,导热系数降低。)


☑ 界面热导测量(Thermal boundary conductance)
PVD方法制备的换能器TBC值为138.0 MW/m²·K,而溅射法制备的换能器TBC值提升至306.5 MW/m²·K,约为前者的两倍
(或可替代:通过比较数据展示了PVD和溅射两种沉积方法对金转换器与蓝宝石基板界面热边界导热率(TBC)的影响。结果显示,PVD方法的TBC为138.0 MW/m²·K,而溅射方法的TBC为306.5 MW/m²·K,尽管两种方法下基板的热导率(κ)基本保持不变。)

☑ 颗粒测量
下图展示了一个评估粒径为18 μm的单晶氧化铝颗粒热导率的案例研究。由于这些颗粒具有粗糙的多面体结构,因此需要仔细挑选具有平坦表面的颗粒,并将激光聚焦于平坦表面中心以获得镜面反射信号。拟合结果表明,该颗粒的热导率与块状氧化铝相当

☑ 块体材料测量
下图展示了在蓝宝石与金刚石基板上进行的热导率测量。拟合结果表明:蓝宝石基板的热导率为30.8 W/m·K,而金刚石基板则高达2820.0 W/m·K,证明即使对超高热导率的材料Infocus κ FDTR 也能实现精确定量评估。

☑ 各向异性材料测量
通过将热导率分解为面内和面外分量,在拟合过程中揭示了单晶La5Ca9Cu24O41(LCCO)的各向异性热导率。结果证实,面内热导率较高,主要由磁振子(magnons)引起;而面外热导率较低,主要由声子(phonons)主导。







☑ 热边界导热系数(融合键合硅界面)
一项模拟研究考察了FDTR是否能检测到融合键合硅片界面处复合热边界导热系数(c-TBC)的变化——这是多层电介质层和界面的综合效应。假设c-TBC为4.0 MW/m²·K,变化范围±40%,光束直径为50微米,研究结果表明,在10至50千赫兹的低频范围内进行测量,可以评估20微米厚的硅层下的性能。




上一个:
下一个: